团团圆“缘”贺新春,围炉夜话中国年
今日看点
“百节年为首”。辞旧迎新,春节承载了每个中国人最醇厚的乡愁。春节的意义,不仅在于亲人的团圆,更在于对家庭、对国家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责任。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由己而家,由家而国,是中国人始终不变的精神谱系。新华社半月谈邀请到范周、曹彦生、张勃参加“中国节·中国缘”春节特别节目。现将节目内容整理成文,以飨读者。
视频来源于新华社半月谈
在2020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,新华社半月谈邀请到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、文化和旅游部专家委员会委员、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教指委副主任范周,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、北京东岳庙管理处主任曹彦生,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、副秘书长、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张勃三位学者与大家说年俗、品年味、共话团团圆“缘”中国年。
跨越山海,共团圆
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。“有钱没钱,回家过年”,回家既代表着我们对亲人的思念,又代表着对家庭的眷恋。除夕夜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、看春晚,这是每个人一年里最为期盼的时刻。在欢声笑语中全家人享受着温暖和幸福,这种温暖是骨肉情、阖家欢,是幸福生活最美的模样。
中国年的习俗和我们整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都在变。我们到了一个新时代,信息交通变得发达,过去需要不远千里赶回家里。今天或许借助于微信就能和亲人朋友长辈见面,这只是一种形式的变,但我们的心没有变,我们对年的渴望,对老人的爱戴没有变。
——曹彦生
现在年轻人对“洋节”的追捧更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下的狂欢活动,而对于过年却不一样,许多春节习俗在每一代人的传承中被继承下来,家训、家教、家谱都是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里。
——范周
守正出新,共传承
春节的习俗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老祖先的智慧,更代表着我们中国人重视家庭、追求和睦、祈求团圆的美好愿望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有人说年味变淡了,但其实无论形式如何变化,植根于每个中国人心里的家国情怀不会变,对平安团圆的期盼不会变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变。也正因如此,春节也成为了繁忙的中国人心中一个灵魂的集体归宿。
现在是有两个年,一个阳历年,一个阴历年。阴历年在我们民族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阳历年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才普及的。但从先秦时期年就已经开始有了萌芽,到西汉时正月初一就成为了阴历年,被国家法定化并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——张勃
春节一直在变化当中。如果我们把现在怎么样过春节和2000年前文献上的记载去比较的话,会发现春节不断在变,甚至包括它的名称也在变,它活动的空间也在变。
——张勃
当然现在是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,中国、外国的多种节日共存,要保证我们传统节日的地位,我们的传统节日也要守正出新,传统节日也完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形式来表达。传统节日也要在变化中传承,在传承中不断变化。节日习俗中适合现代生活的要更好地发扬。
——范周
我们走亲戚、拜祖宗,这就是更新人和天地、人和家庭、人和朋友的关系。春节使得我们的精神状态重新得到洗礼,用新的状态进入新的一年,所以春节“更新”的含义特别重要。
——张勃
家国同梦,共聚缘
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由己而家,由家而国,是中国人始终不变的精神谱系。春节的意义,不仅在于亲人的团圆,更在于对家庭、对国家的认同与责任。春节,将每个人与整个民族紧密相连,展示出和睦共存的凝聚力,传承着血脉中国生生不息的“国缘”。
很多春节习俗全国大致都有相似的习俗,比如说喝腊八粥、贴春联、画年画。我们56个民族也都在同样的日子里欢度春节。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”。为什么我们对团圆看得这么重?这就和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习俗息息相关。
——曹彦生
中华文化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,我们海外8000万华人华侨有对祖国的眷恋之情。尤其到了春节的时候思念祖国、思念故乡、思念家人。家里过去还有祠堂,通过这祠堂、家风、家训,家谱,把家里浓浓的人情体现出来,当千家万户都和谐,我们的国家也就会更美好。
——曹彦生
新春祝福
再过几天鼠年春节就到了,祝大家鼠年“鼠你最开心” 、“鼠你最幸福”,人人都能心想事成。
——范周
春节是充满家国情怀的节日,祝每个家庭喜福迎祥,带福还家。祝我们的祖国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。
——曹彦生
春节是时间的驿站,是生活的华章。祝愿大家享受亲情,感受美好,抖擞精神再出发。
——张勃
(言之有范将在之后推出新华社半月谈元宵节特别节目的相关内容,请大家持续关注)
END
责 编 | 李 渊 赵 航
美 编 | 李姝婧
推荐阅读